TPM自主保全活動的核心,是讓一線操作人員從被動使用設備轉變為主動維護設備,通過逐步提升員工的設備管理能力,實現設備穩定運行、效率提升的目標。不同于依賴專業維護團隊的專業保全,自主保全更強調全員參與、自主負責,其推進過程需遵循循序漸進的邏輯,從基礎的設備清潔、異常識別,逐步過渡到自主點檢、小故障修復,形成持續改善的良性循環。以下將詳細拆解TPM自主保全活動的核心推進步驟,確保每個環節貼合生產現場實際,可落地、可執行。

第一步:活動啟動與意識導入——打破維護是設備部門的事的認知
自主保全活動的首要任務,是讓全體員工建立設備是自己的伙伴,維護是自己的責任的意識。許多企業在推進初期常面臨員工抵觸、參與積極性低的問題,根源在于員工對自主保全的認知不足,認為額外增加了工作量。因此,這一步需通過宣導 現場體驗雙管齊下,破除認知障礙:
全員宣導,明確目標:通過車間晨會、專題培訓、宣傳看板等形式,向員工講解自主保全的核心意義——不是增加負擔,而是通過日常維護減少設備故障,避免因設備故障無法按時完成訂單,反而影響個人績效;同時明確自主保全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讓員工清晰知道為什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
現場示范,降低門檻:由設備部門或咨詢團隊牽頭,在生產現場選取1-2臺典型設備作為自主保全示范機,帶領操作人員親自參與設備清潔、簡單點檢。通過手把手教學,讓員工直觀感受自主維護并不復雜,例如:教員工用專用抹布清潔設備表面油污,用手電筒檢查設備內部是否有異物,用聽聲棒識別設備運行是否有異常異響。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能有效消除員工對自主保全的畏難情緒,激發參與意愿。
第二步:基礎清掃與異常發現——從清潔設備到識別問題
當員工初步建立自主保全意識后,推進工作將進入基礎清掃階段。這一步的核心不是簡單打掃衛生,而是通過清掃即點檢的理念,讓員工在清潔設備的過程中,主動發現設備潛在的異常,實現清潔與點檢同步進行。具體操作需注意以下要點:
劃分責任區域,明確責任人:按設備歸屬或生產班組劃分自主保全責任區,每臺設備指定1-2名設備自主保全負責人,并在設備旁張貼責任標識牌,明確負責人姓名、聯系方式、日常維護內容。責任到人,避免人人有責卻人人無責的情況。
制定清掃標準,避免形式化:針對不同類型的設備,制定詳細的清掃作業指導書,明確清掃部位、清掃工具、清掃頻率、清潔標準。例如:對于機床類設備,需明確導軌表面每日清掃,用專用毛刷清除鐵屑,清潔后檢查導軌是否有劃痕;對于輸送線設備,需明確輸送帶表面每日擦拭,檢查輸送帶接頭是否有開裂,滾筒是否有卡滯。同時,避免過度清掃,確保清掃工作既有效又不占用過多生產時間。
建立異常上報機制:在清掃過程中,員工若發現設備異常,需及時通過現場看板、班組群或專用上報表單記錄異常情況,并通知設備部門或班組長。對于可快速處理的小異常,可由操作人員在設備部門指導下自主處理;對于復雜異常,則由設備部門專業人員介入維修。同時,每月對異常上報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表揚積極上報的員工,強化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
第三步:自主點檢體系搭建——從被動發現到主動預防
基礎清掃階段完成后,員工已具備識別設備表面異常的能力,下一步需推進自主點檢,讓員工從發現問題升級為預防問題。自主點檢的核心是按標準定期檢查設備關鍵部位,提前發現潛在故障,其關鍵在于點檢內容精準、點檢方法簡單、點檢記錄規范:
篩選點檢項目,聚焦關鍵部位:并非所有設備部位都需要點檢,需聯合設備部門、工藝部門共同梳理,篩選出影響設備運行穩定性、產品質量的關鍵點檢項目。例如:對于注塑設備,關鍵點檢項目包括料筒溫度是否在設定范圍、液壓系統壓力是否正常、模具合模間隙是否均勻;對于焊接設備,關鍵點檢項目包括焊接電流/電壓是否達標、焊槍噴嘴是否堵塞、接地線是否牢固。避免點檢項目過多過雜,導致員工應付了事。
制定點檢標準,簡化操作方法:針對每個點檢項目,明確點檢方法、判斷標準、異常處理方式,并盡可能采用可視化、簡單化的工具。例如:檢查設備潤滑脂量時,在油箱上標注最高/最低油位線,員工只需觀察油位是否在范圍內即可;檢查設備螺絲松緊時,提供扭矩扳手,并標注標準扭矩值,員工按標注扭矩擰緊即可;檢查設備溫度時,使用紅外測溫儀,直接讀取數值并與標準范圍對比。同時,將點檢項目按每日、每周、每月分類,形成自主點檢計劃表,確保點檢工作有序開展。
規范點檢記錄,實現可追溯:在設備旁設置自主點檢記錄表,要求員工每次點檢后及時填寫點檢時間、點檢結果、異常情況。例如:每日點檢后,在表中勾選正常或異常,若異常需簡要描述;班組長每日抽查點檢記錄,設備部門每周匯總分析記錄數據,找出高頻異常項目,并針對性制定改善措施。
第四步:自主維護能力提升——從會點檢到能修復
當員工熟練掌握自主點檢后,自主保全活動將進入能力提升階段,目標是讓員工具備處理小故障、完成簡單維護的能力,減少對專業維護團隊的依賴,縮短故障處理時間。這一步需通過針對性培訓 實戰演練,讓員工從懂理論升級為會操作:
分層培訓,匹配崗位需求:根據員工崗位差異,設計不同的培訓內容:對一線操作人員,重點培訓小故障修復技巧、日常維護工具使用;對班組骨干,額外培訓簡單故障診斷方法、備件更換流程。培訓方式以現場實操為主,避免純理論講解,例如:讓員工親手更換設備上的磨損皮帶,在模擬故障場景中練習用萬用表檢測電路通斷。
建立自主維護工具箱,提供硬件支持:在每個班組或設備旁設置自主維護工具箱,配備常用工具、簡單備件、安全防護用品,并張貼工具/備件清單,明確領用記錄、補充流程。例如:工具箱內放置3種常用規格的皮帶,員工發現皮帶磨損后,可憑領用單直接領取更換,無需等待設備部門調配,大幅縮短故障處理時間。
老帶新幫扶,鞏固效果:在班組內選拔自主維護能手,與新手結成幫扶對子,通過一對一指導幫助新手掌握維護技巧。例如:老手帶新手一起檢查設備故障,演示如何判斷皮帶是否需要更換,如何正確安裝新皮帶;新手實操時,老手在旁觀察指導,及時糾正不規范操作。這種傳幫帶模式,能快速提升全員的自主維護能力,避免培訓后遺忘的問題。
第五步:持續改善與標準化——讓自主保全長效落地
自主保全不是階段性活動,而是需要長期堅持的管理模式。許多企業在推進后期常出現熱度減退、回到原點的問題,根源在于缺乏持續改善機制與標準固化。因此,這一步需通過復盤總結 標準優化,讓自主保全融入日常生產,形成良性循環:
定期復盤,找出改進點:每月召開自主保全復盤會,由班組長、設備負責人、一線員工共同參與,總結當月自主保全活動的成效,分析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制定改進措施,例如:對點檢記錄不及時的員工,通過晨會提醒 績效考核掛鉤督促其規范記錄;對備件補充不及時的問題,明確工具箱管理員每日檢查備件庫存,低于安全庫存時及時申請補充。
標準固化,形成操作規范:將自主保全活動中形成的有效做法整理成冊,編寫自主保全操作手冊,明確每個環節的操作步驟、責任崗位、考核標準。例如:在手冊中詳細描述設備皮帶更換流程,包括停機斷電→拆除舊皮帶→檢查皮帶輪是否磨損→安裝新皮帶→調整皮帶松緊度→開機測試,并標注每個步驟的責任人、考核標準。手冊需發放到每個班組,作為員工日常操作的依據,避免因人而異、操作混亂。
激勵機制升級,激發持續動力:除了初期的物質獎勵,還需建立精神激勵 成長激勵機制,讓員工從為獎勵而做轉變為為提升自己而做。例如:設立自主保全星級員工評選,對連續3個月點檢無遺漏、維護效果好的員工,授予三星級員工稱號,并在車間看板公示;為優秀員工提供晉升通道,優先推薦參與設備管理培訓、成為班組骨干,讓員工感受到自主保全不僅能提升設備效率,還能提升個人職業競爭力。
TPM自主保全活動的推進,本質上是人與設備的共同成長——員工通過參與維護,提升了設備管理能力,從操作工人升級為設備管家;設備通過持續維護,減少了故障停機,從易出問題的機器轉變為穩定可靠的伙伴。每個推進步驟都需緊扣員工能力提升與現場實際需求,避免形式化、一刀切,只有讓員工真正感受到自主保全帶來的好處,才能讓自主保全活動真正落地生根,成為企業設備管理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