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至90年代,世界經濟處于低速增長階段,然而日本的資本卻在瘋狂增長,工業發展迅速,日本制造無處不在,日本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然而隨之出現的經濟泡沫,使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悄然改變,逐漸出現了追求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發展趨勢,消費的升級給當時的日本以及全世界的企業帶來了新的難題,那就是如何提升產品與服務質量,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造就了一種分析用戶需求,以客戶滿意的相關變化為基礎,描述了產品性能和客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模型——卡諾模型(Kano)。
卡諾模型是由日本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創立,于1984年首次正式提出在日本質量管理學會的雜志《質量》中,這也標志著魅力質量理論的成熟[9]。卡諾模型的提出,是狩野紀昭受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影響,雙因素也就是滿意因素和不滿意因素,滿意因素是指可以讓人感到滿足和激勵的因素,不滿意因素是指容易讓人產生抱怨和消極行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基于此,狩野紀昭以產品質量與滿意/不滿意標準作為兩個維度,構造了滿意度的二維模式。如圖1-1。
?

圖1-1 卡諾模型(Kano)
?
模型中有以下五種產品屬性:
魅力屬性(Attractive quality attribute):讓用戶感到驚喜的屬性,沒有該功能,客戶滿意度無變化,有則大幅增加。
無差異屬性(Indifferent quality attribute):該功能的有與無,客戶滿意度無變化。
必備屬性(Must-be quality attribute):是產品的基本屬性,若不能滿足該要求,用戶滿意度將大幅度下降。
期望屬性(One-dimensional quality attribute):如果產品中包含此功能,客戶滿意度相應升高,反之客戶則會不滿。
反向屬性(Reverse quality attribute):用戶沒有這個需求,憑空捏造或是錯誤的需求判斷,客戶反而會對此感到厭煩,滿意度隨之下降。
在實際操作中,企業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滿足顧客的基本型需求,保證顧客提出的問題得到認真的解決,重視顧客認為企業有義務做到的事情,盡量為顧客提供方便。以實現顧客最基本的需求滿足。
然后,企業應盡力去滿足顧客的期望型需求,這是質量的競爭性因素。提供顧客喜愛的額外服務或產品功能,使其產品和服務優于競爭對手并有所不同,引導顧客加強對本企業的良好印象,使顧客達到滿意。最后爭取實現顧客的興奮型需求,為企業建立最忠實的客戶群。
?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