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撞南墻不回頭”真正叫醒一個人不是道理,而是南墻
? ?莫言曾說過:“能說服一個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墻;能點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說教,而是磨難。成年人只能篩選,不能教育,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一次就夠。吃虧和吃飯一樣,吃多了自然就會成長!”
? ? ? 有句話說“不撞南墻不回頭”,真正叫醒一個人的,不是道理,而是南墻。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人都是痛醒的,不是被叫醒的。
? ? ? 語言,教誨并不能讓一個人認清現實,只有自己親身經歷后才得以成長。任何的大徹大悟都不是勸出來的,而是自己一步一步,一個跟頭又一個跟頭摔出來的。都說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的確,只有吃過虧,上過當,受過傷,才能真正認清現實。現實的磨難,遠勝于說教。
? ? ?如同楊絳先生說的:“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可作書讀,可當戲看”。把世態人情作書來讀,自己學會了就更加能了解生活。看得多了,就看懂了,就知道自己以后該怎么走了。
? ? ? 往往我們都在用自己并不擅長并不喜歡的方式去成長。南墻可能不止撞過一次,每一次的失敗都會讓我們受傷,但只有經歷過才能學會成長與堅強。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意思吧!
? ? ? 人生就是一本書,每個人的故事都很精彩。走的每一步都是書中的一個字,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書中的一個句子,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節,都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書。人生同樣也是一場不能停止的戲,沒有劇本,每個人都在臨場發揮,本色出演。人生更沒有重來的NG,有的只是躑躅前行的背影。
? ? ? 世態炎涼,人間百態,世界上沒有什么能比人更有趣的事,也沒有什么能比人生更難懂的書。
?
? ? ? ?莫言說:利益,才是人類交往的根本。當你不能給對方帶來好處的時候,再好的狀態,別人也不會當回事,人性這個東西,不可言,不可研,水可驗。
? ?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人為了各自利益相擁而來,又為了各自利益作鳥獸四散。說殘酷也好,現實也罷,這就是人生。人與人的交往哪有那么多感情可言,更多的是利益驅使。
? ? ? 朋友圈也會變成利益鏈,太多的朋友關系也只是維持利益的紐帶而已,不是每個人都能稱為朋友的。畢竟,生存,大于一切需求,不僅活下來并且只有活得好才是重要的。
? ? ? ?有一天,當你和朋友不再聯系不再溝通時,也許是你們的利益鏈已經脫鉤,你們在彼此眼里已經不再有價值,茫茫人海,各自一程。
當然,利益也包括心理上的慰藉。如果當他需要心靈伴侶,而你正好能給予時,利益鏈同樣會出現。能維持多久,就要看你能提供利益的價值了。
? ? ? ?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曾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 ? ? ?聽起來很殘酷,但現實如此。一個人如果不能提供對方有價值的東西,要靠什么去吸引?又靠什么來維持這段關系呢?
? ? ? ?人類的進化生命的繁衍都是優勝劣汰的,生存,是人類需求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畢竟“物競天擇',不斷進步才是發展的真理。
? ? ? ?所以,有一天當你的朋友不再聯系你時,也許意味著他不再需要你,因為你已經被他的'利益清單'刪除。不過不必悲觀,不必沉淪,人的優勢在于能夠不斷學習不斷改變不斷完善自己,只有當你自己變強時,才會有更多的價值。
? ? ? 如果你只是一朵花,就只能開在春天,如果你就是整個春天,那所有的花都會為你而開。奧黛麗·赫本有一句名言:我當然不會試圖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來
??楊絳先生說:“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到中年有一個好的身體,一個壞的記性,簡單點,糊涂點,開心一點,別說以前,別想也許,別談如果。”
? ? ? ?人到了一定年紀,一定是向內收的,出走半生,歸來重做少年。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讓生活簡單點,讓自己輕松點,讓家人高興點,讓心態平和點,心順則一切皆順。年輕時曾經追求的曼妙風景,到后來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取悅自己,照顧好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事。
? ? ? ?人到中年真正讓人焦慮不安的不是孤單,不是貧窮,也不是衰老,而是人到中年,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過。榮格說“你生命的前輩子或許屬于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為里,那把后半輩子還給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
? ? ? ?時間走得太快,而我們總是聰明得太遲。有些事,當我們年輕時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時卻不再年輕。生命就在沉靜中走向遠方,如瀑布般順流而下,我們回頭去尋找時卻總是沒了蹤影。
? ? ? ? 過往不可憶,未來不可知,認真活下當下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人到中年,以清靜之心看世界,以歡喜之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
? ? ? ?楊絳先生曾說過:“當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發現你要見的世面,是自己內心的勇敢和自信;當你看過四季,見過風云,才發現你要見的美景,是自己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
? ? ???人生,無非就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過程。
? ? ? ?不行走于天地游歷名山大川,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親眼所見江河湖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淺薄;不與智者交談,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 ? ?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坦然接受世事無常,謙謙君子,不卑不亢,豁達坦蕩。因為見過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因為見過天地,知道自己的渺小,在面對眾生時,才能有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 ? ? 人這一生,最難的是看清自己,就像登山,無論你爬到哪一層臺階,階下都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也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 ? ??做一個平靜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冒犯而動怒,不因恭維而輕浮,不動聲色地獲得不為任何因素干擾的自由。
? ? ? 做一個智慧的女子,向外探尋,向內思考,向下扎根,向陽而生。不賭天意,不猜人心,努力流汗,優雅綻放。
? ? ? ?稻盛和夫的一段話:“當你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你的不愛說話就是深沉,你的壞脾氣就是個性,你的沒大沒小,就是隨和,當你弱小的時候你都不愛說話,就是木訥呆板,你的脾氣就是低情商,你的沒大沒小就是沒教養,人性就是如此,強大的時候總有人原諒你的弱點,弱小的時候總有人放大你的缺點。”
? ? ? ? 深以為然。這個社會中很多人都是“看人下菜碟的,”喜歡從一個人的外表著裝,配飾,開什么牌子的車,用什么品牌的奢侈品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實力的標準。“先敬衣冠后敬人”,過于注重一個人的外表著裝,好像一個人的身家實力一定要通過物質表現出來。
? ? ? ?一個人越是缺什么,就越會炫耀什么。其實這正是他們不自信的表現,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靠外表的包裝來提高身份。水深不語,人穩不言。越是有實力的人往往越簡單,越平和。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低配生活,高配人格。亦舒說過,“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別人她讀過什么書,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么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 ? ? 世人常用“富貴”來評價一個人的實力。其實富與貴是不同的,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復旦大學陳果教授說,“所謂的富是指物質財富,而高貴一定是靈魂和精神。”
? ? ???精神豐盈的人,不需要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更不需要外界的認可來滿足虛榮心。葉圣陶先生成名后去教書,經歷欄只寫了四個字:“小學教師”;季羨林先生一生自稱教書匠:“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楊絳先生在拒絕出版社時,更是幽默地說:“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 ? ? ?高層次的人,早已看穿世事,不在意虛名浮利,更不向外界顯擺炫耀。低調活好自己,追求精神生活,獨享一份平和與安靜,淡泊豁達,快意人生。真正供養生命的東西,是思想,是精神,是靈魂,是內心的繁華似錦。
本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