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質量成本的定義
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產品質量標準,不能滿足用戶和消費者需要而產生的一切損失。
質量成本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為企業高層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 的影響,進行質量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此后人們充分認識了降低質量成本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巨大潛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質量成本管理在企業經營戰略 中的重要性。
二.質量成本的構成
(1)預防成本:結果產生之前為了達到質量要求而進行的一些活動的成本,它包括質量管理活動費和行政費、質量改進措施費、質量教育培訓費、新產品評審費、質量情報費及工序控制費。
(2)鑒定成本:用于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在結果產生之后,為了評估結果是否滿足要求進行測試活動而產生的成本,包括部門行政費、材料工序成品檢驗費、檢測設備維修費等。
(3)內部損失(故障)成本: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如:廢次品損失、返修費用、停工損失和復檢費等。
(4)外部損失(故障)成本:產品出廠后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三.質量成本的管控
(1)質量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

(2)質量成本管理理念
質量成本成本管理初期:增加預防成本和鑒定成本,減少內部及外部故障損失
質量成本成本管理中后期:增加預防成本以降低鑒定成本,內部及外部故障損失

尚未普遍推行質量成本管理初期,由于忽視了預防措施的重要性,不合格品率很高,直接導致內外部損失大量支出。為了減少損失性費用,企業又采取加強檢驗剔除不合格品, 于是增加鑒定費用,為限制總成本,不得不減少預防費用,但結果適得其反,不合格品率反而上升了,進入惡性循環。
(3)傳統質量觀念下的成本管理策略

當企業產品質量合格率為 0%,沒有預防和鑒定費用的發生時,產品都是廢品,質量成本體現為故障成本;
隨著預防和鑒定費用的投入,產品質量逐漸提高,損失性費用快速下降,當產品合格率達到Q點時,損失性費用和控制性費用處于同等水平;在Q點或其臨近的區域,質量成本 Tc 達到最低;
當產品質量繼續提高時,控制性費用的投入需求就會越來越多,增長幅度 就會大于損失性費用的減少,所以質量成本就會不降反升;
當產品質量達到100%時,損失性費用下降到零,控制性成本增幅達到頂點;
所以合格率Q就成為最適宜的質量水平點,也叫最佳質量成本點,此時的質量成本就是最優質量成本。
(4)質量成本優化策略

改進區:是質量成本較大的區域,一般來說,內外部損失成本占質量總成本的70%,而預防成本不足10%的屬于這個區域。這時,損失成本是影響達到佳質量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質量管理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加強質量預防措施,加強質量檢驗,以提高質量水平,降低內外部損失成本。
適宜區:是質量成本處于佳水平的區域。這時內外損失成本約占總成本的50%,而預防成本達總成10%。如果用戶對這種質量水平表示滿意,認為已達到要求,而進一步改善質量又不能給企業帶來新的經濟效益,則這時的質量管理的重點應是維持或控制現有的質量水平,是總成本處于低點Q附近的區域,這個區域稱為質量控制區。
完美區:是鑒定成本較大的區域。鑒定成本成為影響質量總成本的主要因素。這時質量管理的重點在于分析現有的標準,降低質量標準中過嚴的部分,減少檢驗程序和提高檢驗工作效率,使質量總成本趨于低點Q,這個區域稱為質量至善區或質量過剩區。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