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樹立現場管理樣板,促進員工意識革新
許多企業面對落后的管理面貌,期望通過培訓解決員工意識革新的問題。實踐表明,看似有效的培訓往往只能短暫改變員工看法,而且這種改變很難持續,原因是企業落后的管理現實更能引領他們將學到的東西“歸零”。
只有現場的變化甚至是根本的變化,才是員工意識革新的良方。
所以,通過5S等基礎管理手段,快速徹底地改變現場面貌,樹立現場管理樣板,讓員工親身經歷和體會身邊的變化,才有可能真正革新員工的意識。在樣板的感召下,員工會迸發出一種不甘落后的干勁,和你能我也能的自信心。
—2—
搭建員工參與平臺,提升員工改善能力
員工的意識革新完成之后,一方面,企業要及時搭建員工參與的平臺,即導入各種有效的改善機制,如提案制度、自主管理以及焦點改善等活動形式,讓員工有機會參與其中。
另一方面,企業要及時為員工提供良好的軟硬學習環境,對員工進行改善理念、方法及案例的教育,促進員工改善能力提升。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員工積極投身改善,他才會真正發現自己知識、意識和能力的不足,才會激起強烈的學習愿望,有愿望的學習才可能是有效的學習。
許多企業花錢做培訓,不僅收不到期待的效果,員工還不領情(不愿參與),原因就在于企業沒有改善的平臺,員工沒有學習的需要,自然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
—3—
營造濃厚改善氛圍,幫助員工實現價值
要營造改善氛圍,必須學會使用多種活性化手段和辦法,比如改善發表大會、改善成果看板展示、改善景點制作、廠內景點參觀、改善龍虎榜、技能大比武等。
通過這些手段和辦法的實施,不僅能夠增加團隊和員工的活力,而且還能夠促進員工相互學習,良性競爭,實現價值,讓員工在工作和改善中體會成就感。
當然,企業高層對改善活動和改善成果,對參與改善的員工表現出持續的熱情和關注,并及時給予由衷的褒獎(并不需要高額的獎金),是活性化得以延續的力量源泉。
營造濃厚改善氛圍,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說它是目的,是因為濃厚的改善氛圍本身就是改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說它是手段,是因為濃厚的改善氛圍可以創造一種員工不得不改善的局面。
長期堅持這樣做,改善行動就會成為員工的習慣,進而養育出持續改善的企業文化。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